2005年:
①甲公司2005年1月1日再次投资时,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核算。
A.对原按成本法核算的对乙公司投资采用追溯调整法,调整原投资账面价值:
2004年1月1日投资时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=390-(4000×10%)=-10(万元)
2004年应确认的投资收益=800×10%=80(万元)
成本法改为权益法的累积影响数=80(万元)
将计算结果调整到账面:
借:长期股权投资-乙公司(投资成本) 400
长期股权投资-乙公司(损益调整) 80
贷:长期股权投资-乙公司 390
利润分配-未分配利润 80
资本公积-股权投资准备 10
将损益调整调入投资成本:
借:长期股权投资-乙公司(投资成本) 80
贷:长期股权投资-乙公司(损益调整) 80
B.再追加投资:
借:长期股权投资-乙公司(投资成本) 1400
贷:无形资产-土地使用权 1400
C.计算再次投资时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:
股权投资差额=投资成本-再投资时拥有的份额=1400-(4000+800)×30%=1400-1440=-40(万元)
借:长期股权投资-乙公司(投资成本) 40
贷:资本公积-股权投资准备 40
②甲公司2005年年末的会计处理。
确认2005年应享有的投资收益=700×40%=280(万元)
借:长期股权投资-乙公司(损益调整) 280
贷:投资收益 280
(2)对甲公司2004年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折旧作的政策变更进行账务处理。
①折旧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计算:
注:会计政策变更前已提折旧。
2002年:
A设备折旧额=[(500-25)/5]*(6/12)=47.5(万元)
B设备折旧额=0
小计:47.5万元。
2003年:
A设备折旧额=[(500-25)/5]*(6/12)=47.5(万元)
B设备折旧额=(198/6)*(1/12)=2.75(万元)
小计:50.25万元。
会计政策变更后应提折旧:
2002年:
A设备折旧额=[(500-25)/5]*(6/12)=47.5(万元)
B设备折旧额=0
小计:47.5万元。
2003年:
A设备折旧额=(500-25)/5=95(万元)
B设备折旧额=(198/6)*(1/12)=2.75(万元)
小计:97.75万元。
由于所得税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,不确认时间性差异影响额,所得税影响为0。
②有关折旧政策变更的会计分录:
借:利润分配-未分配利润 47.5
贷:累计折旧 47.5
借:盈余公积(47.5×15%) 7.13
贷:利润分配-未分配利润 7.13
(3)对甲公司2005年变更折旧方法做出财务处理。
甲公司在2005年1月1日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变更,应作为会计估计变更,采用未来适用法:
2003年1月~2004年12月按直线法计提的折旧额=[(560-560×4%)/5]×2
=[537.6/5]×2=215.04(万元)
2005年1月1日改为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后,每年折旧额如下:
2005年折旧额=(560-215.04-560×4%)×(3/6)=322.56×(3/6)=161.28(万元)
2006年折旧额=(560-215.04-560×4%)×(2/6)=322.56×(2/6)=107.52(万元)
2007年折旧额=(560-215.04-560×4%)×(1/6)=322.56×(1/6)=53.76(万元)